疫情“拷问”智慧城市:未来如何建?
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袭来之时,医院成为主战场,医护人员与疾病“作战”,而社区则成了控制疫情发展的第一道防线。
疫情之下,智慧城市从各大宣讲会中的概念变成普通人可以切身体验到的事物,在疫情监测和线上沟通等领域都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不过,智慧城市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短板也值得关注。
智慧城市暴露短板
与人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小区进出事宜,然而在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不少小区的进出还是采用纸质通行证和人工登记表格等传统方式。办理纸质通行证不仅过程繁琐,而且需要业主亲自前往办理,无形之中增加了人群聚集和交叉感染的风险。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重复劳动,更无法实现数据流通和趋势预测。此外,纸质通行证也存在诸多弊端,不管是物业监管不到位,还是自制“**”,都会让管控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以上只是一个缩影,其背后是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不足。在信息收集阶段,受限于当下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无法获悉患者的行动路径和接触人群,只能进行口头询问;数据处理方面,难以及时接入患者同程查询、物资需求、求助等外部数据,反映了智慧城市的数据孤岛问题。这些使得智慧城市发挥受限。
智慧城市建设以问题为导向
智慧城市从概念提出到逐步落地已经近十年时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更像是一场检验,将平时运行过程中无法检验的效果暴露出来,也进一步厘清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边界。
在这场疫情当中,一些城市的智慧城市应用暴露了一些问题,让人们感觉和预期还是有差距。各地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时日加以沉淀,需要先做好基础设施搭建、行业领域应用和数据的融合工作,找准重点要解决的问题的发力点,才能不断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疫情考验之后,智慧城市的建设思路也值得对照和反思。以问题为导向,开发功能模块,形成以数据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场景。
智慧城市建设还需不断完善规划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推进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这在疫情防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之后的城市建设中,智慧城市建设仍然是重中之重。
除了用问题和应用导向审视和完善智慧城市的规划之外,还需要智慧城市运营商建设者强化技术平台能力,针对复杂多样的用户需求,能够做到定制平台支撑,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系统思维、整体思维贯穿始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整合各项资源,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随着国内新基建的加码,智慧城市中社区防控、公共卫生、医疗大数据等子系统的相互连接也将成为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外,智慧城市还需要实现定制化平台支撑,为所有城市提供定制服务,满足不同地区的复杂需求;而数据孤岛的打破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文章来源:艾尔伴家智能家居公众号,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