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谨防“情绪中暑”,否则……
7月17日是农历“入伏”第一天,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今年的“三伏”长达40天,为近年来所罕见。如此长的三伏天,清风不来,烈日不暮,一年中最高的气温炙烤着大地,而我只想践行《天净沙·沙趴》:枯藤老树昏鸦,空调Wi-Fi西瓜,葛优同款沙发,夕阳西下,我就往上一趴。
这个夏季自带痛点,虽期盼每天都是“葛优躺”,但无法避免的室外活动总能引爆我们的情绪,让我们“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的主要症状是心情烦躁、易动肝火、思想紊乱、行为异常、对事物缺少兴趣,不少人常因微不足道的小事与他人闹意见,自己也觉得内心烦躁,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当你符合下列情形中5种以上时,小心,你已经在“情绪中暑”边缘了:
01
事无巨细都浮想联翩,久久不能释怀
02
想做事时,却难以集中注意力
03
别人的轻言细语也会觉得嘈杂难耐
04
做事茫然失措,决断困难,效率低下
05
对某些事物或环境非常害怕,极力逃避
06
很小的刺激就大发脾气
07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08
展望未来一片茫然,回顾过去一无是处
09
疲倦无力没有胃口,体重减轻夜不能眠
10
反复出现某种念头或做某事且难以自拔
11
有头痛、腰痛、颈痛等生理不适
正常人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增强,人容易情绪失控,频繁与人发生争执和摩擦,叫“情绪中暑”,也叫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与心理学上的焦虑有所类似。
如何避免“情绪中暑”
造成“情绪中暑”的内因,归根结底,还是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差。因此,在炎热的高温环境中,需要我们尽量学会心平气和、恬淡安宁,以达到“心静自然凉”之效。
“静心”养生。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遇事越要心平气和,不要生闷气。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感到心烦意乱时,可以听一段空灵的轻音乐,想象绿林、蓝天、大海等令人凉快的东西,让自己的意念遨游于冰山雪峰或寒冷刺骨的呼啸北风中,忘却热浪袭击,降低心理热度;
保证睡眠。夜间11时至凌晨1时是脏腑气血回流的时间,此时,血回流到肝脏准备储存精气能量,如果不睡,能量无法被贮藏,就会肝盛阴虚、阴阳失和。所以,经常作息颠倒或长期熬夜的人,通常情绪也不稳定;
多吃清淡开胃食品,及时补充水分和维生素。日常膳食应尽量减少进食油腻食品,多进食一些清淡“清火”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等,不仅能防暑,还能增进食欲。注意多饮水,以调节体温,改善血液循环;
要避免在最炎热的时候外出,同时也不要在封闭的空间中待得过久。居室要注意通风,通风可以迅速散去人体周围的热气及减少空气污染,使人产生“凉快”的感觉。特别是早晚室外气温相对低时,宜打开门窗。中午室外气温高,宜将门窗紧闭,拉上窗帘,启动风扇、空调;
注意养气。日常行住坐卧都要保持不急不缓的动作,让呼吸均匀有序,“气”自然就会和顺了;
要有一点幽默感。幽默既可给生命带来欢乐,又能淡化矛盾,舒展心绪,消除苦闷,使紧张的神经在幽默的话语中松弛,起到自我宽慰的作用,有利于维护良好的情绪。
当然,所谓的“情绪中暑”并非是精神疾病,只要及时认知冷静并作出调整便可恢复。白居易在《消暑》一诗中说:“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认为在室内少放东西,心平气和坐于窗下,清风便会自然而来,凉爽也就由心而生了。作为一个拥有着自省自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抚平焦虑的好办法莫过于静下来和慢一点。
酷暑势欲焚山樊,我们不如“难得糊涂”,静心静坐,呷口伏茶,盈一份宽容轻放于流年。而后我们才会发现,其实哪有熬不过的酷暑,只有回不去的夏天。驱除暑热,赶跑情绪病,箭牌陪你健康度夏。
(图片来源:箭牌智能锁公众号,侵删)
(文章来源:箭牌智能锁公众号,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