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门窗业商机背后充满挑战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甘肃建筑门窗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近几年,甘肃门窗业迅猛发展,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装备水平及产品质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本适应和满足了省内各类建筑工程技术水平的需要。但是,在欣欣向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困扰行业发展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
1998年以来,甘肃建筑门窗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建设部关于淘汰25系列、35系列空腹钢窗和32毫米实腹钢窗,推广应用PVC塑料门窗和彩板门窗的文件下发以后,省内建筑门窗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门窗生产企业由202家增加到320家以上,其中能生产PVC塑料门窗的企业由不足30家猛增到170家左右,占企业总数的50%以上,有的企业还研制开发出PVC微发泡钢塑共挤门窗和不锈钢等目前比较高档的门窗产品。过去一统天下的普通空腹钢门窗等性能偏低的产品,逐步被新颖的符合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的节能、节材的新产品所取代。目前,塑料门窗占有量已达全省门窗的30%左右,铝合金门窗占50%左右,彩板门窗及其他普通钢门窗占全省门窗的20%左右,初步实现了以新型钢(彩板、不锈钢)、铝、塑为主体的,具有较高物理性能和装饰效果的多品种、多元化、多层次的产品结构体系。企业结构也发生了积极变化,个体、民营、股份制企业已由以前的不足10%发展到现在的60%,成为全省建筑门窗行业所有制成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在行业内初步形成。在国家建筑门窗产业政策的积极推动下,甘肃建筑门窗异型材生产企业经过10余年的艰苦奋斗,也已完全具备独立生产彩板门窗异型材、铝合金门窗异型材和塑料门窗异型材的能力。产品除本省使用外,有的还销往省外。
目前,省内有彩板门窗型材生产线3条,分布在平凉、兰州、张掖,形成了年产6000吨型材的生产能力;全省铝合金门窗型材生产厂有5家,形成了一万多吨的生产能力;全省共有塑料门窗异型材生产厂家10家,型材生产线57条。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塑料门窗型材生产企业型材生产线都在11至12条,均形成8000吨的生产能力。还有一批较为知名的品牌,如“恒泰”、“正安”、“兰炼”牌塑料门窗异型材;“甘铝”、“陇日”牌铝合金门窗异型材;“美园”、“利达”牌彩色涂层钢板门窗异型材;“岷山”牌塑、铝门窗组装设备成为全省建筑门窗行业的推荐产品。
甘肃门窗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行业结构不尽合理。由于缺少对控制行业发展的宏观指导,社会上及一些单位对建筑门窗及型材生产的特点认识不足,新上的项目一开始就带有许多不合理的盲目性,加之10年来行业发展中遗留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目前,就全省建筑门窗行业结构来看,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企业结构不合理,门窗组装企业绝大多数只有一条生产线,这些企业群体素质低下,经营粗放,基础脆弱,缺少高层次技术人员,技术难以创新,产品品种少,质量不高,而且企业的产品多品种配套生产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这一对矛盾难以解决,形不成技术上的垄断,行业集约度很低,真正形成效益的企业不足15%。二是盲目发展,一轰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的倾向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当总生产能力超过市场总需求达到一定程度后,将必然出现企业间的价格战。这将在客观上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甚至造成对行业的沉重打击。三是一些地区塑料门窗增长速度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发展速度,普通铝合金门窗有增无减,钢窗在住宅中的淘汰速度过慢。四是产品配套水平低,特别是辅助材料、零部件质量差,品种少,缺乏特色,制约了门窗质量的提高和高档产品的开发。五是节能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大,对于钢、铝为基材的节能门窗开发应用缺乏主观上的认识和努力,其他节能门窗新产品的开发也不够有力,在中、高档产品的研究开发上投入太少,步子不快。其次,建筑门窗市场不够规范。一是供大于求,总量失衡,造成企业开工不足和压价竞争,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企业陷入困境。全省塑窗生产能力170万平方米/年,铝窗260万平方米/年,省内每年城镇住宅建造量在600万至700万平方米,需窗每年150万至200万平方米,加上公用建筑和工业建筑,年需窗约在300万至350万平方米。因此,建筑窗的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造成不少厂家开工不足,有的处于半停产状态,甚至有的常年没有生产任务。二是市场主体多元化。省内每年市场交易的门窗在300万平方米左右,但是基本都是在无序状态下分散交易的,透明度低,缺乏市场硬件环境,市场很难规范,行业管理难度很大。有关法规也没有明确建筑门窗是否招标采购,建筑幕墙的主要材料则需方指定或由其供应,有的还要求把原材料拉到施工现场,指令厂家在工地加工门窗,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完全被破坏。第二,建筑门窗产品质量情况仍不容乐观。除了一些企业弄虚作假外,主要原因是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和一部分企业技术水平没能适应发展的要求。近两年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一些地区门窗价格一压再压,而门窗的压价正是劣质型材、劣质五金零配件久禁不绝的主要原因。有的门窗企业为了在低价格条件下仍能获得利润,在型材、五金、密封件等材料选择、制作安装环节上择劣录取,偷工减料,导致一些地区和一些工程中门窗变形、型材变色、五金件损件脱落、密封条开裂等问题发生。一些企业为了降低安装费用,在窗墙联接上不做隔热处理。同样某些门窗企业要低价型材,要高出窗率,而型材厂除用缩小型材断面、减少壁厚、简化表面处理等办法迎合这种需求外,还研究怎么减少原料成本,不求提高质量,只求自己的产品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下限即可,甚至有的型材厂不惜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来降低型材材料成本。当前,正是这种偷工减料、劣质产品在败坏甘肃门窗行业的声誉,亟需各方综合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