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品牌做不好定制铝合金门窗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跨界品牌干不过定制铝合金门窗,几乎成为行业的通例。如果说一线品牌在积极转型,一线品牌在停滞不前,区域品牌在两极分化,城市品牌在加速洗牌,进口品牌已站稳脚跟,特色品牌在异军突起,那么,跨界品牌基本上都在“痛苦探索”。这就是定制家居产业的竞争现状。
事实上,跨界品牌拥有太多太好的资源,也因此很多跨界品牌的老板和项目操盘手都无法理解自己为何干不过只做定制铝合金门窗的企业。原因有很多:比如大公司指标太高、流程太慢、投入太猛、技术不够精湛……都似乎有道理,但如果不从商业模式的高度看,还真难说得清。
商业模式有七个方面:客户、产品、渠道、营运、经营者、管理机制、竞争壁垒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想要建成成功的商业模式,企业需要进入高利润区,抢占产业制高点,构建竞争壁垒,超越客户价值……但这些都只是必要条件。而充分条件是:企业不能有“致命短板”!跨界品牌的问题正是出现在这里。从商业模式看,“经营者”(跨界品牌的项目负责人大都是内部提拔)对行业的无知与盲动,“营运”上搞不定后台支持体系(定制模式与成品模式有根本性差异),“产品”上大批量非标定制能力缺失,这是大部分跨界品牌的常见问题,而从成功商业模式的角度看,这样的“致命短板”有一个就很可怕!
资源优势不等于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是两回事。跨界品牌的综合能力无疑比草根为主的大部分定制家居品牌要好,但这绝不意味着其在定制家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强。
一旦商业模式中出现“致命短板”,你再好的品牌推广能力、渠道拓展能力、客户需求的分析与感知能力将都是多余的,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比如招商,如果对经销商的后台支持没有,如果模式不够精准,你强大的招商就可能演变成可怕的“招伤”。
频繁的换操盘手是跨界品牌“事后纠错”的常用手段。但只要商业模式创新与设计等根本问题不解决,换人至多为后来者空出了个位置,其他真正对项目运作的实质性贡献寥胜于无。
事先的规划永远强于过程中的纠偏。财大气粗的跨界品牌往往就是“任性”,冲动的代价自然是为自己买单。
铝合金门窗行业发展的最佳时期在缩短,时间是最宝贵的机会成本。跨界品牌再找不准突破点,就只能收手作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