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根可循,不要忘记自我认同:“新而中”,东方建筑美学的一线灵机
建筑是一种凝固的音乐,也是一种美学的具体表现,它不仅是一种技术的展示,也是一种艺术的表现。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北京的城墙无疑可当‘中国的颈环’乃至‘世界的颈环’的尊号而无愧。它是我们国宝。城墙上面,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蔷薇一类的灌木……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的纳凉游息。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一个全长达39.75公里的立体环城公园!”
这是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对北京城墙所构思的未来,尽管只言片语,却深镌着中国建筑“新而中,中而新”的人文哲思,放在现在看来,无疑已是远见卓识。
而被誉为“上帝的建筑师”的西班牙天才大师安东尼奥·高迪,则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建筑与自然的意义。

(图片来源:美之选门窗供稿,侵删)
高迪在设计上摒弃了任何传统风格,彻底走向自然风格,他对西班牙传统建筑进行了解构,建筑就是雕塑,就是交响乐,就是绘画做诗。
无独有偶的是,尽管两位建筑大师所处的国度、时代乃至民族都不相同,但两者对建筑的深邃思考却不谋而合地有所交汇。

(图片来源:美之选门窗供稿,侵删)
纵观东尼奥·高迪的建筑作品,诸如奎尔公园、奎尔宫、米拉公寓、神圣家族大教堂、巴特里奥之家和古埃尔宫等,巧妙融合着东方风格、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等诸多元素,让人惊叹于其天马行空之余,也为这些建筑一刻一划中流露出的妙到毫巅所折服。
师法自然,效法天地。

(图片来源:美之选门窗供稿,侵删)
高迪建筑所体现出的自然主义风格,让我们联想到中国古代建筑关于“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
在当今社会,身处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也能从高迪建筑中汲取新的思考,在自然环境和建筑美学中注入东方神韵,为生活创造更多灵动鲜明的一面。

(图片来源:美之选门窗供稿,侵删)
中国建筑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在不断向前发展,在原始社会时期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慢慢地掌握了营建房屋的技术;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的巍峨;“汉宫殿繁复之部署,嵯峨之外观”的庞大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佛塔上纹饰雕刻的生动、迥异;唐代佛塔的样式独特,取材不一;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旧建筑之势力日弱”。

(图片来源:美之选门窗供稿,侵删)
直至今日,在“新而中”这个广大的命题里,“新中式”是在其中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它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也不是僵硬的糅合。
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景观,让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得到合适体现,让身处这个时代的使用者感受到浩瀚无垠的传统文化”。

(图片来源:美之选门窗供稿,侵删)
拒绝遗忘,拒绝陈旧。
新中式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让根植于东方文明的文化符号不断传递下去。
(文章来源:美之选门窗供稿,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