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专家呼吁偏紧宏调应转向宽松
一对一人工客服
在线解答加盟疑问
- 预约考察
- 咨询费用
- 了解区域
- 开店选址
参加第10届"中宏-汤森路透经济论坛"的专家普遍认为,在全球面临通货膨胀的背景下,输入型通胀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而现行偏紧的宏观调控政策难有理想效果,建议改用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并从理顺价格关系、增加供给等方面抑制通胀.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认为,现行的宏观调控政策不仅无法抑制物价的上涨,还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而在这两个目标选择中,中国首先应该保经济增长.
他称,"我们不要怕价格上涨,价格上涨是一个没有办法的、解决不了的事情,不管是用利率紧缩还是什麽工具来解决货币过多的问题,货币紧缩、压制价格都不会有理想的结果,因为这是成本推进型的."
他进一步指出,有报告估算,在目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当中受到进口价格影响的是15,就是CPI中15是输入型的,以後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因此对于今後中国价格走势并不乐观,下半年CPI涨幅肯定是8以上.
中国5月CPI同比上涨7.7,较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1-5月CPI同比涨幅则达8.1,远高于政府年初设定的全年涨幅控制在4.8左右的目标.
**保经济增长,紧缩宏调政策须调整**
王建直言,"如果说经济增长有什麽风险,最大风险就是宏观调控失误,现在应该转型了,应该从紧缩转向放松,不然的话经济会被政策拉下来.要调整的话,货币政策和数量性工具不能用,加息也不行,就是靠财政政策."
中国今年货币政策基调已由此前的稳中适度从紧转变为从紧,目前为止央行年内已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7.5的历史新高水平;央行去年则先後六次升息,并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他指出,中国不可能引导国际货币资金的流动,也不能为抑制通胀而牺牲经济增长,因为如果牺牲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却依然存在,就会形成非常严重的滞胀.因此中国要保证经济增长、通胀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一定要理顺国内的价格关系.他并建议选择在进口环节干预的做法.
中国***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亦认为,中国目前的通胀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外部输入型,而这种输入型的通胀仅仅靠紧缩的货币政策恐怕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他表示,中期来看,中国应针对自身的短缺来扩大投资,增加供给,从而使最终的通胀降下来.这需要从供给和需求管理两方面入手.而目前中国的政策调控重点放在需求管理,在供给管理方面则不足,应把增加供给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这需要在每一个领域中做一些具体的调控措施,包括扩大投资,改善投资者、消费者的预期,采取适当措施保持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稳定.
**尽快理顺价格关系,稳定通胀预期**
而中国现行扭曲的价格机制,尤其是油价,也使得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剧;加之中国南方目前正遭遇少有的暴雨,对很多地区下一阶段的粮食生产都有影响,因此专家们建议要理顺价格机制和稳定通胀预期.
王建表示,中国人口增长和土地供求矛盾导致的通货膨胀也就是6左右,如果加上输入型通胀就相当高了.尤其目前国际石油价格持续走高,输入性通胀在CPI上涨中的比重将越来越高.目前下游产品的价格上涨速度已经开始上来,表明只要输入性通胀进来就会向下游传导,这种传导会越来越强烈.
他称,"国内价格如果继续扭曲的话,对生产是不利的,老让一些企业亏本生产,像石化企业和发电企业,...不能牺牲国内价格比价关系的正常,让一头亏损,一头赚钱,这种情况不能长期持续."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周二曾表示,中国将逐渐调整能源价格,使之更好地反映市场基本面情况.但出于可能刺激通膨的考虑,需要谨慎行事.
隆国强则以1988年时的通胀为例指出,当预期加剧时,通胀就更厉害,从历史经验可以看出控制预期非常重要.他建议应该告诉老百姓准确和真实的信息,不要造成恐慌,"因为中国这麽多家庭,如果大家预期变化的话,稍微多抢购一点点东西,就不得了了."(路透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