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首遭“限产令” 矛头指向中小钢企
一对一人工客服
在线解答加盟疑问
- 预约考察
- 咨询费用
- 了解区域
- 开店选址
钢铁行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工信部发出最紧迫的声音,下发了《关于遏制钢铁业产量过快增长的紧急通报》(下称“通报”)。一场被业内人士称为“史上首次最为严厉”的产业整肃行动在钢铁行业内启动,意图给此前再度“发烧”的钢铁行业产能释放降降温。此次发布的《通报》中最引人注意的一条是,对那些不守规矩的钢企将可能掐断其“银根”。除了收紧银根,还有两点值得特别关注:其一,将遏制产能、淘汰落后提升到法律层面,约束力和执行力更强;其二,落实责任制,明确要求企业“没有合同不生产,低于成本不生产,不付货款不发货”。这些措施将钢铁产业淘汰落后的实施力度和速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淘汰落后产能稳钢价:“限产令”很容易让人想起2005年。当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国内50家钢铁企业采取“限产保价”的措施,试图稳定钢材价格。与4年前相比,此次的“限产”少了“保价”二字,但在政策意图上,均有稳定钢价的目的。分析两次“限产”,都在钢价大起大落的背景下发生,似乎从中可以梳理出这样一个逻辑:只有“限产”才能提高钢价,从而解决现阶段较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保证钢材市场的稳定。“限产令”的出台,表明工信部下大决心抑制钢铁产量、淘汰落后产能。
加速钢铁产业重组:《通报》的出台,可以被理解为是《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推进执行的加速器,亦或是中国钢铁行业重组的开端。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行业集中度低、自主创新能力差,一直是中国钢铁企业面临的难题和发展的瓶颈。而在既有条件下,实行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好办法。
钢铁企业重组,还需要“政府”这只手在背后推动,而仅靠发文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最近几年,钢铁业重组虽有推进,但步伐并没有预期的快。今年3月,《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细则将这一目标调整为,国内排名前5名的钢铁企业,其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45%以上,沿海沿江钢铁企业产能占全国产能比例达到40%以上,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就目前钢铁业的现状而言,短期内要达到这个目标,只能通过并购重组来实现。而《通报》的出台,无疑对大钢铁集团是个契机,尤其是钢铁业上市公司。对大钢铁集团而言,通过并购重组小型钢企,既可以扩大产能,又可以节省新建产能的成本和时间。同时,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行业集中度,也是国家倡导的。
争夺国际定价权:除了淘汰落后产能稳定钢价和加速产业重组,此次《通报》的背后,更凸显了中国钢铁战略的意图,从而增加了其在国际定价权上的砝码。一直以来,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中国吃足了苦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集中度过低,导致我国钢铁公司或进口商进口时,不考虑行业的整体利益。进口市场无序化,甚至国内各进口方相互竞价,导致铁矿石价格提高,破坏了整体铁矿石价格的谈判。尤其是2008年,中国钢企发生亏损,“罪魁祸首”就是高昂的铁矿石成本。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分析师姜谦认为,“限产令”的出台,与铁矿石谈判背景有关,但不是此次政策出台的主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