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才没有格式化标准
一对一人工客服
在线解答加盟疑问
- 预约考察
- 咨询费用
- 了解区域
- 开店选址
23日开始,北京大学招生办公示2011年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名单。北大招办负责人首次回应公众对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质疑,其例举了四项理由:“偏才”“怪才”不是中学教育的目标,而且标准很难准确界定。大学的选拔标准带有“指挥棒”性质。把“偏才”“怪才”作为选拔录取的标准,一定会出现一大批根据这个标准制造出来的“偏才”“怪才”,出现一大批制造“偏才”“怪才”的培训机构,你需要什么条件就给你出具什么条件。历史上已多次出现过类似教训,它对基础教育的不利影响十分严重。最后,21世纪和全球化时代,不能再用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标准去培养今天的学生。
去年年初,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北大欢迎真正的怪才。“怪才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真有怪才,北大欢迎,但有严格的录取程序。”时隔一年,北大对怪才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欢迎”变成了“不鼓励”。对一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急需各种人才,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国家来讲,不管这一转变事出何因,北大都传递了一个让人不解的信号。正如北大方面的解释,大学的选拔标准带有“指挥棒”性质,当不拘一格的人才观被中规中矩的人才观替代后,对于急需创新的中国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
回顾北大的历史,在兼容并包的学术观和不拘一格的人才观的指引下,几乎所有精彩的部分,都与怪才和偏才有关。当年,胡适教授因为一篇满分作文,录取了罗家伦,而他的数学考了零分,其他各科成绩也不出众。但就是这位严重偏科的罗家伦后来成为一代大家,担任了清华校长。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清华。当年,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只有15分,但国文、英文成绩特别突出,英文还获得满分,清华也是破格录取。类似的例子在北大和清华都还有很多。如果按照不鼓励的政策,这些严重偏科的偏才、怪才,也许将永远和北大绝缘。
北大招生办负责人认为,21世纪和全球化时代,不能再用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标准去培养今天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研究潜力,他们即使能够进入大学,也很难完成正常学习,更谈不上毕业后实现创新。这似乎是对以往北大偏才怪才中大家辈出的一种回应。但实际上,人才的选拔和出现,也有其自身规律。就像罗素所说,任何一件人类伟大的作品,都包含着某种沉醉的成分。那么,任何一个真正的人才的体内,也一定蕴含着某种能打破常规和局限的潜能。所以,真正的人才本来就是不合常规的,时代的变迁并不会改变这一规律,相反只会更加证明其正确。
在21世纪全球化的时代,站在潮流最前端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些常人眼中的怪才偏才。比尔•盖茨、乔布斯,他们醉心一处,辍学离开全世界最好的高校,却在全球化时代各自成就了一番伟大事业。人才从来都没有格式化的标准,更不需要格式化的标准。不管是拒绝偏才怪才,还是拒绝全才,每一种拒绝都是一种局限,都与“不拘一格”格格不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