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业发展瓶颈多 国家标准难产拖累木门企业
企业竞争力不强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当前,门业市场正处在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品牌急剧增多,一个终端店里经营多个品牌的现象非常普遍,受出口退税率降低的影响,一部分做出口的厂家,也被逼转做内销,而这部分企业的实力强,在营销方面投入的人力、财力比例高,力度大,营销策略和规划宏大,这更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给一些中小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对这种竞争,中小企业很难应对。因为受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的限制,小企业很难留住人才,毕竟现在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再加上管理体系不健全,自行研发能力不强,包括结构款式,材质的选择等多数是抄袭,传统的拿来主义,按客户图纸加工或生产以前的老产品,不能利用自己研发的新产品来获取高利润。这些因素都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制约木门企业发展的另外一个瓶颈是没有统一的规格尺寸,不能批量生产,更不能计划生产,事先备货,而只能实行订单式生产,影响了销售业绩,同时给生产部门的人员配备也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木门比较试验,让龙甲、春天、益圆等鼎鼎大名的木门品牌登上了质量不合格的“黑榜”。木门协会的说法是,这些木门并非不合格,只是由于适用的标准滞后了,木门行业普遍使用的是2006年由国家发改委颁布的行业标准;中消协却认为,2000年由建设部颁发的行业标准并没作废,也可以作为检测依据,根据这个标准衡量出一些指标不达标,也不能认为是合格产品。于是有的企业叫屈:我们一年花费两万多元主动送检,就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哪里知道两个标准检测出来的结果会不一致。由于国家标准“难产”,多项行业标准并行,并相互“打架”,使木门企业陷入如何选择标准的尴尬境地。
困惑:“合格”产品被检出“不合格”
“我们的产品都是国家权威机构检测合格的,都有合格的检验报告,怎么会不合格呢?”当中国消费者协会一项关于木门的比较试验结果被媒体报道,并列举出龙甲、春天、益圆等品牌在“浸渍剥离”等指标上不达标,被认为是“不合格”产品时,登上质量“黑榜”的相关企业纷纷表示惊讶与困惑。
时间推移到一个月前。2010年12月10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外发布21家企业生产的木质门比较试验结果,大多数企业在涉及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甲醛、沙袋撞击等项目上整体很好,但在表面胶合强度、浸渍剥离和含水率3项指标上品牌间有所差别,尤其是在“浸渍剥离”这一指标上,龙甲、春天、益圆等5个品牌超过标准值两倍以上。随着媒体竞相报道,这几个“涉案”品牌遭遇了空前的质量危机。
中国消费者协会这一看起来不过是例行公事般的比较试验,在木门行业里掀起了轩然大波,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这些被“比较”出存在指标不合格问题的品牌都比较有名。从检测程序来看,完全是公正、公平的:产品从北京市场上购买,委托的检测单位是具有权威性的国家人造板与木竹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采用的标准是目前国家强制性标准《gb18580-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及行业推荐性标准《jg/t122-2000建筑木门、木窗》,前者检测样品的甲醛释放量,后者检测样品的含水率、浸渍剥离、表面胶合强度和沙袋撞击等指标。
难题:两个标准让企业选择无所适从
业内人士透露,无论是国家人造板与木竹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还是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都是国家权威的质检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都具有法律效力,具有权威性。出现检测结果不一致,关键点在于适用的标准不同。
除了甲醛释放量依据同样的行业标准以外,木门企业针对其他指标送检时大多依据2006年由国家发改委颁布的《wb/t1024-2006木质门》这一标准,检测的项目包括允许偏差、留缝限值、贴面与漆面表面外观、含水率等,而中国消费者协会进行比较试验采用的标准是2000年由国家建设部颁发的《jg/t122-2000建筑木门、木窗》,检测项目包括含水率、浸渍剥离、表面胶合强度和沙袋撞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