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寒冬:苦守煎熬四年后 吉盛伟邦“折价”出售
一对一人工客服
在线解答加盟疑问
- 预约考察
- 咨询费用
- 了解区域
- 开店选址
在家居建材零售呈现一种大连锁发展的竞争格局下,扩张已成硬道理。四年前,红星美凯龙收购吉盛伟邦就喧嚣尘上,最后却无果而终。四年后,红星美凯龙再次高调宣称收购吉盛伟邦尘埃落定。为何拖了整四年的时间?外界无人知道真实原因。据四处证实,此次收购资金并非坊间传言的四年前谈定的20亿元,而是一个比四年前谈定价格更低的收购价。但此种说法也并未得到红星美凯龙的证实。
(图片来自网络)
欣赏更多木门图片
一石激起千层浪。红星美凯龙对吉盛伟邦的收购案,从公告一出顿时引发各方关注,至今仍在持续发酵。家居“行业老大”吞下“行业老三”是引发关注的因子所在。作为收购案的主角,红星美凯龙在全国90多个城市开出的卖场达125家,当数家居行业第一。但对于红星美凯龙公告中贴注的“行业老三”的标签,其实吉盛伟邦早难符其名。采访的多位家居业内人士都表示,无论从销售规模、卖场面积还是品牌影响力,吉盛伟邦如今都难堪“行业第三”的誉称。
据吉盛伟邦官方网站的资料显示,吉盛伟邦成立于1989年,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吉盛伟邦在全国仅拥有长春、上海、广州等地的6家卖场。其中,被红星美凯龙拿来“大做文章”的吉盛伟邦最大特色的上海青浦区的“国际家具村”的经营实际上并不理想,存在很大的资金压力。家居业内人士表示,此前2006年、2010年期间,吉盛伟邦还提出过全国连锁扩张的计划,也曾在宁波、北京等地开出门店,但此后经营并不理想,也陆续关闭门店,终止扩张计划,甚至主力的上海市场也因经营不善而关闭过两家门店。
家具市场资深观察员谢锐标表示,吉盛伟邦为数不多的6家门店渠道影响力弱,还包括档次低、影响力弱的长春店,能带给红星优质渠道的惟有广州番禺店以及上海家具村。更了解吉盛伟邦国际家具村项目的上海媒体记者掌握的情况表明,“国际家具村”业态单一、体验性差,一直没做起来。谢锐标认为,吉盛伟邦要做到影响一线主流品牌,保守估计需要开出40家以上的卖场,这与吉盛伟邦当前的现状相差甚远。北京市场协会家居市场分会秘书长刘晨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吉盛伟邦上海青浦的国际家具村主打“展销”模式,而其“展销”功能更多实质在于“展示”功能。“大尺寸、大面积给品牌商尤其是高端家具品牌商提供了很好的形象和品牌的全面展示,有利于品牌商扩大销售规模。”刘晨坦言。
显然,只有“展示”而缺乏“销售变现”能力,其商业模式还停留在“叫好不叫座”的理想层面。有家居业内人士因此直言,吉盛伟邦董事长邹文龙此刻选择将品牌卖给红星美凯龙是最好的选择。红星美凯龙官网截至发稿时止仍未公布收购价格。红星美凯龙CEO车建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此次收购资金主要来自自有资金及部分并购贷款。但坊间有关红星美凯龙的收购资金为20亿元的说法几成主流。一位不愿具名的家居业内人士透露另一个价格“版本”:2009年红星美凯龙用28亿元高价收购吉盛伟邦没成功,而四年之后吉盛伟邦则同意20亿元收购。之所以降价,其实是出于“资金压力”。
在接受采访时,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秦占学也猜测证实,红星美凯龙此番一锤定音式迅速“拿”下吉盛伟邦,或意味着红星美凯龙是拿到了比四年前更低的“便宜价格”。
为何这么多年以后,吉盛伟邦反而没有了四年前的“价码”?
“这是大的环境造成的。”秦占学表示,2009年之前,中国建材家居市场都还是一派的红红火火,当时连同吉盛伟邦在内的全国地方割据一方的家居诸侯们都有要自己成长为一个大鳄的决心;但此后形势急转而下,房地产受金融危机和调控双重影响而重挫,家居建材受影响陷入低迷寒冬至今,关停、闭店、出售或转战其他行业成为无奈之选,这就给强者兼并弱者提供了机会。而就全国卖场而言,在秦占学看来,2009年也是个分水岭。“从此前的卖场需求旺盛、不过剩已到了严重过剩的局面”,秦占学说,从2009年到2011年,家居建材卖场已出现过一轮倒闭潮,已证明行业日子难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