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市场逐渐没落 木门企业需着重关注
一对一人工客服
在线解答加盟疑问
- 预约考察
- 咨询费用
- 了解区域
- 开店选址
北京市首家进口家居品牌的聚集地,中粮广场一向是进口家居品牌的标杆,因此,在家居业界中也有“买洋到中粮”的说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进口家居品牌进入了国内,中粮广场的业界地位却在此时反而下降了,许多大品牌撤场、空置店铺现在已成了现在大多数家居卖场的“自然”现象,这也让中粮广场境地十分艰难。
(图片来自网络)
欣赏更多木门图片
冷清的中粮广场
在北京,一说到买高档进口家居,人们首先会想到长安街上的中粮广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粮广场就成为“进口家居集散地”的代名词,然而,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以居然之家家之尊为代表,进口家居品牌的集聚地正在转移,而中粮广场不得不面对着市场分流,与此同时,其本身的经营情况不容乐观。
7月19日,小编走访了位于长安街畔、二环内地理位置绝佳的中粮广场,虽然是周末,但在商场内部的消费者并不多。除了一层餐饮、美容、服装等业态吸引人流较多外,其余楼层人流量几乎可以数得过来。
小编细数了其商场导购图,发现总共有不到40家品牌开店营业。从商场地下三层到三层,几乎每一层都出现了店面空置的情况。有的标明了正在装修的字样,有的则将外立面全部封闭,从门缝望进去,里面空空如也。从品牌布局来看,这里除了家居品牌,还有餐饮、美容、服装、超市等多个店面,零星地分布在地下三层至一层。
相关资料显示,中粮广场开发商为北京中粮广场发展有限公司,建于1996年,分为写字楼、购物中心两大部分,其中购物中心分布于地下三层至五层,小编在现场发现,四层、五层已经被封闭,实际开放区域为地下三层至三层。
没落的“贵族”
据睿意德执行董事王玉珂回忆,中粮广场自开盘起,便定位于购物中心,采用场地全租赁的经营模式。但是由于经营不善,从1996年到2000 年,中粮广场的商户更换频繁,经历了人流不旺、租金下滑等问题。在开业之初,并未将家具家居品牌定位为主营业务,只有一家“蓬安迪家具花园”进驻。然而,伴随着其他业态的经营不济,进口家居品牌纷纷落户于此。2001年,中粮广场重新调整其购物中心定位,将高档时尚家具和家居饰品作为主题,确定主营方向。
调整后的定位让中粮广场一度非常成功,在北京高档家居领域已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在2006年以前,这里汇集了家具、橱柜、地板、木门及家居用品品牌前来落户。资料显示,在2006年前后,中粮广场购物中心拥有国际前端家具品牌20多个,中粮国际前端家具品牌曾占据家具总品牌的50%,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内档次最高的家具家居进口品牌荟萃之地。
然而市场情况并非一帆风顺。2006年,居然之家北四环大厦的正式开业,其国际家具馆便吸引了罗奇堡、写意空间、非常家等大牌,市场竞争与分流从此开始。虽然品牌都将第一家旗舰店开在中粮广场,也并未在别处开店时急于撤出,但中粮广场的地位开始受到威胁。
某业内人士告诉小编,中粮广场作为家居品牌的聚集地,其硬件设施的不匹配开始显现。虽然地处位置绝佳,但驾车交通并不便利,尤其由东至西,需要绕行才可接近;停车位的紧张成为限制客流的重要因素;经过十年时间,其内部装修风格也稍显陈旧;最主要的是,较矮的层高以及每层不太大的面积,已经不能满足家居品牌展示产品的空间需求。
吃老本还是求新求变?
中粮广场如何改变?其目前的进口家具品牌定位是否还合适?王玉珂表示:“任何商业形态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商户租赁能力强,业主受益良性增长。就目前情况看,家具产品定位不太适合中粮广场。首先其周围没有大型居住社区,交通停车不太便利,面积不大,商户可拓展空间有限,这些硬件条件都不太适合做家具类产品。而且周围没有与此定位相似的商业形态,无法形成像北四环、东三环那样的独立店面群,无法借势,这都是硬伤。虽然作为进口家居品牌集聚地的名誉已经在外,但是如果租金收不上来,收益不高,这样的定位不会持久。”
而从品牌定位来说,其中的经营策略也须调整。出身于百货业的刘万友表示,业态杂乱且定位不一,让中粮广场的高端定位无法让人信服。“例如一层有服装、餐饮、超市多个业态,也分流了家具品牌的面积和吸引力,而且这些品牌定位不统一,有高有低,家居品牌更不用说,也是鱼龙混杂的状态,作为一线家居品牌,肯定不想入驻。这些问题不解决,小编觉得品牌不会认可。”
而外部环境的竞争,也让中粮广场目前的经营策略颇为尴尬。李万历表示:“家之尊、红星美凯龙以及品牌独立店对于曾经的‘第一聚集地’的分流 是不可避免的,就好比曾经的赛特商场曾是高端百货商场第一家,最后也被燕莎、新光天地等位置更好、定位更精准的百货商场超越一样,家居品牌的集中也是大趋势。如果不在外部营销上发力,消费者可能会将其‘第一个’的声誉遗忘。”
业内人士表示,中粮广场的兴起与没落有着多种因素,硬件上的不适合、经营定位的模糊以及竞争对手的分流,都促使中粮广场目前的经营策略有所改变,否则将会从“贵族”身份没落到“普通路人”。
市场解析 国际品牌加速布局国内市场
近两年内,洋品牌对于中国市场有“大举入侵”之势。来自世界各地的一线品牌都想在中国市场分得一杯羹。洋品牌是如何布局中国市场的?
第一,寻找代理商,进驻专业家居卖场。超大的面积、多品牌的聚集效应、完善的物业保障以及成熟的家居品牌运营经验,让居然之家等卖场在“名品争夺战”中胜出一筹。此外,北京各大卖场越来越重视引入高端品牌,不仅设立了专门大型的场馆明确定位,而且从管理、宣传等方面更“额外保护”,从而达到提升整个卖场定位、完整卖场业态的目的。
第二,开独立店。相比进入专业卖场,独立店面更强调家居品牌的特色和定位,更具独立性,独立店面里,其产品特色、品牌理念也更淋漓尽致地体现。但这要求代理商有强大的财力支持,能够在较好地段拿到店面,并需要品牌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而且,如果品牌独立店面形成群集效应,也会给单个品牌带来较高人气。
第三,百货商场。相对前两个渠道,这个渠道并不主流,适合标准化、小件的家居品牌,例如饰品、床品等。在一些高端酒店,也有家具品牌店面,以展示为主。进驻百货商场和酒店,一方面商场和酒店有此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家居产品也需要高端商场的平台推广形象,与商场内时装、珠宝、化妆品等形成呼应效果。但这并非主流渠道,不适合家具品牌大面积推广。
业内声音“高不成低不就”会让人难受
以小编的观察,中粮广场的硬件设施是很不错的,例如外立面、内部装修等。如果要有所改变,小编认为应该定位为精品家居展示店。首先,进驻品牌要绝对一线,定位要高端精准,不符合定位的品牌要及时撤出。商场以精品展示为主,每个店面之间的隔断最好打通,给予消费者足够的体验感,以掩盖其本身面积小的缺憾。消费者消费时很聪明的,他们要求的是购买物品要符合内心预期,对于高端的消费人群,其商品本身价值不是他们考虑的,而是其品牌定位、产品设计、服务与购物体验,都让这些高端消费者感觉到“值”,高不成低不就,会让人很难受。
体验消费将是趋势
现在都是以顾客为上帝的消费时代,小编认为在未来的家居产品的消费场所一定是注重体验感、重消费氛围的,对于高端的一线国际品牌来说也是一样的,面积大、交通方便,品牌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区分。首先这样的家居商场不太可能在市中心,对于物业管理方面来说,招募的品牌不仅定位需要一致,为商场布局等方面也需要融合互通,同时保持每个品牌的个性特点。这样的商场小编认为目前还未出现,但很可能是未来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