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8.1级地震:传统榫卯结构面对地震“以柔克刚”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在(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 震源深度20千米,属浅源性强震。截至今天12时,地震已致3218人死亡。西藏拉萨、日喀则等地震感明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有建筑坍塌,印度新德里和其他北部城市也有震感。这是本世纪以来发生在陆地上的第5次八级大地震,前4次中国和智利各有两次。关于地震的各种数字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快优木门与全国人民一起为受灾人民祈福!
尼泊尔8.1级地震是21世纪发生在陆地的第5次“8级大地震”。前四次分别是2001年中国昆仑山西口8.1级地震、2005年智利8.1级地震、2008年中国汶川8.0级地震及2010年智利8.8级地震。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邓起东在2013年曾作出研判,称“未来五年或更长时间,全球仍是地震活动高潮时期”。他的理由是全球地震活动过程并不是随机的,存在周期性和丛集性。
和地震中坍塌的砖混结构房屋废墟相比,山西应县木塔显得很特别。堪称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杰出抗震能力的代表建筑物,千百年来经历过多次强震仍然傲然屹立。木塔内梁与柱的连接完全通过斗栱完成,各种构件则通过榫卯连接,全塔的主要构件不用一钉一铆,这种连接形式类似于半固结半活铰的状态,能承受较大的弯矩;构架水平分层,在地震波中的垂直冲击波攻击下,可以通过"弹跳"的方式消解巨大的破坏能量。
2008年汶川地震后,当地的许多木结构建筑的柱子就发生了移动,但建筑本身没有倒塌。这种特点使人们在大地震过后经常看到“墙倒屋不塌”的景象。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则是木结构框架晃而不散的根源。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钱稼茹告诉大家,木结构建筑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有效地消解地震能量。木结构建筑的构件连接是榫卯结构,榫卯连接既不会让各构件分开,同时又有余量,不但可以承受较大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可见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相比现代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
快优原木门安装就是秉承古法鲁班工艺,整个门由上横坊、下横坊、左右立坊和芯板组成,门体连接采用榫卯结构连接组合,榫卯连接既不会让各构件分开,同时又有余量,可以承受较大荷载,不易变形,更加稳定,有效增长了木门的使用寿命和美观。也许有人会说,纯木质结构在木头自身水分的变化和大自然的作用力下容易松脱,撑不了多少年。没错,理论上是这样的,一个方向的榫卯组合,嵌接的部分在毫无干扰的情况下,十到十五年就会有松脱现象。但当当榫卯结构是由不同的方向嵌接的话,张紧与松脱的作用力便会 互相抵消。一个榫卯如是,无数的榫卯组合在一起时,就会出现极其复杂微妙的平衡。比如恢宏的紫禁城、天坛祈年殿。
人类所处的地球村,从来就不缺少灾难。废墟是昨日的坟墓,却是明日的家园;灾难是过去的终点,更是新生的起点。显然,此次尼泊尔地震,以及随之的西藏地震,是一场跨越国界的全民灾难,也就需要世界各国行动起来,共同面对和守护,将爱心奉献给尼泊尔人民,用行动告慰尼泊尔人民,那些点点滴滴的爱心汇聚,才是尼泊尔人民击退伤痛的真正力量。作为尼泊尔的近邻,同时也是灾情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更应该以此为鉴,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从一扇木门到整栋建筑,尽可能借鉴榫卯结构工艺,建筑力求达到稳定、不变形、抗震减压。从点滴处细心呵护,从而守护一个家的安全与健康,用实际行动将天灾减到最小!




















